•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咨询热线:13948208485
    乌兰浩特律师

    未经清算而解散公司的法律责任研究

    当前位置 : 首页 > 公司类

    未经清算而解散公司的法律责任研究

    * 来源 : * 作者 :

       

      未经清算而解散公司的法律责任  我国公司法第三条划定的股东以其出资额或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即为公司轨制中有限责任原则,又称投资风险有限原则,是指公司股东的投资风险仅限于其在设立公司时的出资额和在公司存续期间的追加投资额。

       就笔者望来,它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公司轨制中的有限责任原则,是公司股东的有限责任,而非公司本身的有限责任。

       有人以为有限责任是指公司以其全部财产为限,对外直接承担责任。

       这种观点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在民法上,民事主体以承担无穷责任为原则,以承担有限责任为例外,即除非有特别划定,民事主体均对自己的行为负无穷责任。

       无穷责任是民事责任的常态,有限责任是法律上的特权和无穷责任的例外。

       既然天然人和其他民事体对自己的行为均负无穷责任,根据民法的同等公平原则,作为民事主体的公司天然也应负无穷责任。

       这里的“无穷”责任是指债务人以其全部财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直到赔偿为止③。

       正如法国民法典第2092条对无穷责任的划定:凡本人负债者,应以现在的及将来取得的动产或不动产履行其了债义务。

       简言之,无穷责任是指民事主体以其存续期间包括现在和将来取得的全部财产作为其承担债务的担保。

         (二)公司轨制中的有限责任不是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承担的责任。

       既然公司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就意味着它应对自己的行为独立承担责任,而不应由股东对债权人承担责任,债权人通常只能向公司主张债权,而不能径直要求公司股东对公司行为承担责任,这是公司轨制的本质所在。

         (三)公司轨制中的有限责任,本质上只是股东对公司履行的出资义务,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因违法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它是股东根据公司章程或其承诺而应向公司交纳出资的义务。

       股东通常只有出资义务,一旦其履行完该义务,股东对公司不再负有其他积极义务,除非二者另有其他商定。

         (四)公司轨制中的有限责任轨制,虽是现代公司轨制的核心和基础,但它不是尽对的和无前提的;相反,它有特定的合用前提和合用范围,超出其法定合用前提和范围的,应否定其存在的必要性,合用无穷责任。

       如前所述,有限责任只是法律上的特权和无穷责任的例外。

         任何一项法律轨制都是若干价值权衡与取舍的结果,有限责任原则在本质上只是天然人追求营利,实现投资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法律工具而已。

       现代公司轨制(或有限责任原则)的理论基础是通过公司人格与股东人格的分离,即公司在人格上独立于其股东,让公司拥有自己独立的财产所有权,并以此作为其独立承担责任的担保和物质基础,这样,公司就能象天然人一样对自己的行为独立承担责任,而不需系及股东,股东一旦交纳出资,就不再对公司负任何责任,此即所谓的股东有限责任原则。

       可见,股东有限责任原则同时意味着公司独立承担责任,而公司要独立承担责任,不仅来要公司在法律上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必需确保公司的财产独立于基本股东,即股东不能控自,直接支配公司财产,否则,公司名实不符,其人格也就失往独立存在的必要,应由股东对“公司”的行为负责,而这种责任与一般民事责任并无二样,只有这样,对公司债权人才是公平的。

       因此,现代公司法恰是通过确立股东有限责任原则,藉以调动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扩大经济规模,降低经营本钱,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良性发铺。

       但股东有限责任原则的确立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将股东的投资风险通过公司转嫁给债权人,对债权人似有不公。

       有鉴于此,各国现行公司法基于保障债权人合法权益和使股东权利义务相一致之考虑,在确立股东有限责任原则的同时,也对其合用前提和除外规则作出了明确的划定:即只要股东没有滥用公司人格,保证公司在财产上和人格上真正独立于股东时,就合用有限责任原则,否则,只要股东滥用公司人格,擅自,直接支配公司财产,侵害公司债权人合法权益的,就应揭开罩在股东头上的公司面纱,否认公司的“人格”,让真正的行为者--公司股东显露原形,对自己滥用公司人格的行为向债权人负无穷责任,此调“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或“揭开公司面纱”之理论在公司法中的运用。

         纵观我国现行公司法律轨制,仅有股东有限责任原则,而无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规则,致使实践中利用公司人格入行欺诈,逃避债务,侵害债权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而一旦债权人启动司法程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又不知应向谁追索,司法审讯也无法可循,因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这种状况的存在,极大地破坏了交易秩序和交易安全。

         二,未经清算而解散  公司的法律责任  解散,是指使公司消灭的法律行为。

       与之涵义相近的还有终止,吊销,注销,撤销或封闭等,其中,“终止”侧重于公司不存在事实状态;“撤销”是指企业主管机关在公司违法时强制其解散的行政行为,在公司法及公司登记治理条中所用“责令封闭”意即“撤销”;“撤销”则是一个正式的用语,专指公司登记主管机关依清算组申请或依职权将公司从法律上彻底消灭的行政行为;“吊销”常与“营业执照”搭配使用,是指公司登记主管机关,在公司违法时撤销其经营资格的行政处罚行为。

       值得留意的是,在上述范畴中,“解散”,“撤销”,“责令封闭”或“吊销营业执照”只是使公司消灭的一种间接原因,它们本身并不即是公司消亡,从我国公司法的相关划定来望,只有公司登记机关的注销行为才是直接决定公司消亡的独一因素。

         公司的解散,依其解散事由的性质不同,有正常解散与非常解散之分;依其所依据的法律不同,有公司法上的解散与破产法上的解散之分。

       从我国公司的划定来望,正常解散包括公司法第100条划定的三种情形:(一)公司章程划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公司章程划定的其他解散事由泛起时;(二)股东会决议解散;(三)因公司合并或分立需要解散的。

       非常解散,又称强制解散,从我国公司法的划定望,它包括因宣告破产而解散(公司法第189条),被主管机关责令解散(公司法第192条)及被吊销营业执照而解散(公司法第225条)等三种情形。

       清算,是终结现存的法律关系,处理其剩余财产,使之回于消灭的程序。

       对于公司的清算题目,我国公司法是按照宣告破产,正常解散和责令封闭三种情形分别划定的,其中,对于宣告破产的公司,由法院依照破产法的划定组织股东,有关机关及有关专业职员成立清算组入行清算(公司法第189条);对于正常解散的公司,由股东或股东会确定的职员在解散事由泛起后的15日内组成清算组入行清算;逾期不成立的,债权人可以申请法院指定有关职员入行清算(公司法第191条);对于被责令封闭的公司,由有关主管机关组织股东,有关机关及有关专业职员成立清算组入行清算(公司法第192条)。

       根据公司法的划定,除因合并成分立之外,公司被注销之前必需清算,换言之,公司登记机关必需依据公司清算讲演,才能注销公司,否则,公司没经清算而被注销人格,将使债权人的债权因此而落空,同时,也为股东滥用公司人格逃避债务,侵害债权人正当权益的行为提供了避风港。

       另外,公司法第189-198条固然也对公司的解散与清算作出了一些划定,但这些划定既缺乏可操纵性,又存在不少漏洞,也是导致公司未经清算而解散的重要原因。